当前快看:疫情三年,高校信息化的蜕变与演进
信息化应急响应能力提升
数据质量受到突出重视
众所周知,疫情三年为高校信息化工作带来了诸多改变,对复旦大学来说,我认为疫情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三点。
【资料图】
首先,此次疫情改变了学校传统的工作和学习方式,在线上线下的快速转换与迁移中,师生的信息素养也得以迅速提升。
从2020年至今,复旦大学经历了数次全校或部分区域的在线教学和在线办公,在线的工作、生活方式几乎扩展到所有人群,因此师生对信息化服务的依赖程度不断提升,很多用户对信息化应用的态度从“排斥”和“不解”转变为“无法离开”与“熟练使用”,为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其次,疫情对高校信息化应急响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新技术落地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由于疫情期间需求都较为急迫,信息化应用的建设周期,从传统的以月为单位缩短到以天甚至以小时为单位,这就要求信息化部门依托原有的基础技术平台和通用平台,具备快速响应紧急需求与变化的能力。
第三,疫情防控管理对数据质量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首先,疫情期间,复旦大学对师生职工、后勤人员、校外访客进行出入校管理,而这就要求学校自身具有完备的全口径人员管理体系;
其次,各类疫情防控管理的管理流程,则要求学校有清晰、准确、动态更新的管理组织架构;
最后,为配合疫情防控管理部门的流调和溯源,信息化部门还要做好各类业务数据的管理。这些业务都要求高校不断推进数据治理,提升数据的准确性与精准度,保障数据质量,加强数据安全。
此外,疫情期间,学校整合并利用了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数据,为未来打通校园和社会的壁垒,促进社会公共服务数据为高校核心业务赋能,同时进一步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做出了新的指引。
然而,疫情也对信息化工作存在不利影响,例如短期投入成本增加,为应对临时、短暂的管理需求采购软硬件,使其服务于使用周期较短的应用。因而,在后疫情时代要考虑如何继续发挥其作用,使其物尽其用,物超所值。
通过多平台建设
全方位助力“抗疫”
疫情防控期间,复旦大学构建了统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了以光缆传输为基础的校园网络承载平台,连接四个校区和多所附属医院;校园基本完成无线网络覆盖,实现5GHz无线网在教学科研和办公区域全覆盖等。
同时,复旦大学以平台化思维打造“一大厅N平台”的“一网通办”技术底座,建设了统一身份认证平台、一表通平台、工作流平台、统一消息平台、统一收费平台、在线教学平台、电子签章平台等数十个基础技术平台,按照平台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建设模式,夯实“一网通办”基础平台的技术底座,构建智慧校园服务协同新机制。
最后,复旦大学构建了统一数据管理平台,完善了数据采集、校验和流通机制,建立层次化的数据管理与服务体系,实现了各后勤业务管理系统之间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同时,建立统一信息标准,为综合查询与决策支持提供统一的数据集成平台。此外,复旦大学还构建了统一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物理安全+信息安全”的“双保险”防护体系,落实安全责任制。
疫情中的数据:
统一归集、统一治理、统一发布
在2022年复旦大学进行准封闭管理及常态化防疫管理期间,信息化办公室稳步推进数据的“统一归集、统一治理、统一发布”工作,快速响应学校防疫管理工作的数据需求,助力学校掌握疫情防控校情和及时的异常预警。
在数据统一归集方面,从学校多个核心系统中归集了包含本专科生、教职工、研究生、非编人员等13类人员的基本信息,整合了一卡通刷卡、无线网络日志、场所码等相关信息,建成了校内全口径人员轨迹溯源系统。另外,校内系统还对接了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接口,便于及时获取校内各类人员的健康信息,为学校的防疫管理服务提供数据支持。
在数据统一治理方面,基于一站式数据服务平台,实现数据的入湖入仓,形成数据清单,提供数据共享交换服务。在法律政策、上级单位和学校的相关要求下,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进行统一的数据管理和治理。截至2022年12月底,数据平台的数据接口总调用超1400万次,承载了校内33个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
在数据统一发布方面,基于数据归集和治理的工作基础,利用现有的数据发布和展示平台,快速搭建信息化应用,满足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数据展示需求。例如准封闭期间对上线的订餐小程序提供数据支持、结合一卡通设备收集全员核酸检测情况、结合防疫政策进行全口径人员核酸名单管理等。上述“一网统管”数据应用的探索和实施,有效减轻了学校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助力校领导全面掌握校情。
而在防疫工作结束后,未来的数据治理工作应更加注重探索数据驱动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过去,数据是信息化建设的成果,而在教育数字化转型阶段中,数据则真正成为一种生产要素。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应用为王,服务至上”,要求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具体来说,未来“一网通办”办事大厅将逐步向融合型数据服务方向发展,需要用户填报的内容将越来越少,办事项目和流程将愈发精简,人力将从繁琐、机械的事项中解放出来,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数据辅助决策方面,学校的技术部门应与其他管理部门以及教学科研单位通力协作,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发挥数据的决策作用。从实践来看,疫情防控期间,从技术上构建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数据共享机制是容易实现的,但如何发挥数据的价值,打破孤岛,实现数据真正的互联互通则需要学校和多部门的协同。
另外,随着《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师生对个人数据的安全意识不断提升,对应用建设的数据安全防护能力以及合法合规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们在未来需要重点加强和关注的。
关键技术:
电子签章、公有云与生物识别
复旦大学在疫情期间建设了电子签章平台,目前已建设含本科生、研究生成绩单/学籍证明、教职工在职证明、研究生导师证明等21项面向师生的电子证明服务,师生可自助在网上办事大厅eHall中申请下载相关电子签章证明。
同时,学校上线了部门(院系)印章使用申请,实现单位内部用印事项线上办理,支持各单位教职工申请使用所在单位的印章(含电子签章)。在疫情封控期间,电子签章平台满足了证明材料的打印需求,个人身份和单位认证的数字化趋势会使电子签章平台在后疫情时代持续发挥作用。
疫情期间,紧急业务往往有办理时间集中化、资源紧张、并发压力大的特点,因此,学校从2020年疫情初期就打破传统思路,积极探索学校业务与公有云的结合。
从eLearning在线教学平台尝试混合云部署架构,到通过全链路校外监控探测点模拟真实用户访问关键系统进行压力测试,再到利用成熟公有云平台支持业务需求快速变化的订餐应用。学校在确保用户敏感数据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公有云技术不断实现应用创新,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相信在后疫情时代,信息化应用建设还是会借助公有云服务的能力,力求在“安全”与“实用”间取得平衡。
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结合生物特征识别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出了线上注册、线上报到等新服务,有效减少了疫情期间的人员聚集,为学校的疫情防控管理提供了支持。这些业务原来在线下进行,受工作时间、办理地点、人员安排、网络和用电条件等因素限制较多,转为线上后则大大提升了业务主管部门的工作效率,也为师生用户提供了便利。因此,在满足学校管理要求的前提下,未来集中办理服务移动化改造还会继续进行。
为服务于疫情防控管理,疫情期间学校上线了很多健康信息采集、行为轨迹记录的信息化应用,随着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相关应用也逐步下线。但为实现这些应用所构建的快速迭代、快速响应的建设体系,以及应用运行过程中,由用户数据安全意识不断提升而形成的用户体验和业务管理需求间的博弈,都会在后续信息化应用的建设过程中提供助力。
灵活架构:
从“巨无霸”走向轻量化
若想顶层设计上使系统的架构更加灵活,从而较为轻松地支撑各种新服务的实现,就要成体系地规划和思考信息化工作,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以复旦大学为例,学校将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确保相关工作具备良好的顶层设计。同时,信息化多项工作纳入学校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工作要点以及实事工程,例如“一网通办”建设,由学校办公室、机关党委和信息办作为牵头单位协同推进,从业务梳理、应用推广和技术保障等方面齐头并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学校以技术架构升级为契机,构建数字化转型核心技术体系,打造信息化敏捷响应能力,以平台化思维打造“一大厅N平台”的“一网通办”技术底座。
基于微服务架构,逐步改善传统的“烟囱式”架构,将信息化基础技术平台逐步向轻量化演变,按照平台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建设模式,基于工作流、一表通平台及数据交换平台进行统一的平台化支持;实现业务数据和逻辑数据在平台间传递,经过简化的单个业务服务可以脱离传统的“巨无霸”业务系统运行,从而降低系统开发成本,增强系统的快速交付能力。
摒弃“为信息化而信息化”
疫情防控对信息化团队和领导力都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在我看来,新要求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一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思路要与学校的发展战略和管理要求保持一致,使信息化融入到学校核心业务当中,始终围绕学校核心目标开展工作。我们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通过信息化落实、服务学校核心战略,因此信息化部门不仅要培养技术专家,更要培养业务专家,在信息化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形成人才流动,使信息化工作迸发出全新的活力。
二是人才技术能力的多元化。复旦大学在疫情防控的各项应用建设中,既用到自己私有化部署的服务,也引入了公有云成熟的技术服务能力。因此,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要始终与同行、企业保持沟通和交流,只有不断学习,了解行业和技术发展趋势,才能在各种新问题面前更好地应对。
三是跨不同技术团队的协作能力。疫情下大多数信息化应用都呈现了需求复杂、快速迭代的特征,这就需要原来彼此独立的团队能够全面协同,像“拼积木”一样将应用快速搭建并运转起来。这个过程考验了团队对业务的理解能力、对现有技术架构的了解程度,以及业务后续的发展趋势等因素,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解决方案的选择,是决定建设成败的关键。
后疫情时代:
新基建、新技术、新目标
2023年,复旦大学信息化工作将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未来将以新技术融合应用为驱动,夯实“全面赋能”的学校数字基座,构建无限延伸的5G虚拟校园网。同时,建设通用计算平台,为师生用户提供实际应用程序所需的、用户可自定义的、动态切换的计算环境,提供从算力、算法到数据的全方位服务。
技术赋能方面:一是对统一身份认证系统进行优化。继续加强全口径人员管理,对UIS账号、虚拟卡/实体卡、生物特征识别数据等不同认证技术进行统一规划和审计,实现各类人员身份、权限的精细化管理。
二是加强技术架构的顶层设计,继续加强对安全和性能的要求,通过技术架构升级等手段,提升信息化应用的安全性、可靠性、灵活性。
三是构建数据安全体系,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在传统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基础上,打造融合数据库敏感数据动态脱敏、动态加密、数据库防火墙能力的数据安全技术防护体系。
应用建设方面:深化“一站式服务”内涵,推进二级单位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将应用快速构建能力下沉到二级单位,为二级单位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赋能,“授人以渔”,解决信息化需求“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作者:张凯(复旦大学信息办主任)
责编:陈荣
相关阅读
-
当前快看:疫情三年,高校信息化的蜕变...
信息化应急响应能力提升数据质量受到突出重视众所周知,疫情三年为... -
零信任安全的自动化枢纽 焦点播报
本文由易安联猛禽实验室写作一、当今的安全防护形势尽管网络安全不... -
盲眼鹰的新利器:针对厄瓜多尔的钓鱼攻...
关键词:APT、BLINDEAGLE、APT-C-36、钓鱼攻击1 概述APT-C-36,又... -
24小时延至72小时,英国延长数据泄露事...
导读英国信息专员办公室(ICO)于2023年1月20日发表了一份关于公共... -
2022全球互联网路由前缀疑似劫持事件分...
01概述互联网是一个分布自治的网络,目前由近8万个自治域(AS)组成... -
热头条丨俄乌网络DDoS混战祸及Akamai
Akamai(阿卡迈科技)公司是CDN技术的先驱,当前也是全球CDN服务领...